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你我皆是宇宙的遊子,
來時空空, 去時又何曾帶走一物
留下足跡......,
誰知它不是您去而復回之間, 喚醒您記憶的麟爪.........
你我皆是旅人,..現在,..過去,..未來...。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氣候學者:暖化 有直接證據


暖化臨界點:你可以面對真相嗎?暖化臨界點:你可以面對真相嗎?








三月的澳洲,應該是略帶秋意的,然而雪梨的氣溫卻遲遲居高不下。就在三月以來最炎熱的一天,知名氣候學家韓森 (James Hansen) 應雪梨大學之邀,對哥本哈根會議後的「實際解決方案」進行演講。韓森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太空研究所所長,目前也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二十年前 為暖化作證 韓森最著名的「功績」即是1988年於美國國會作證,首次公開指出全球暖化現象確實存在,且證據皆指向人類活動為暖化主要原因,也因此有人稱韓森為暖化學之祖 (Grandfather of Global Warming)。但他於演講時提到,在那兩年出席聽證會後,他發現他只想專注於科學研究,而不想成為公眾焦點,因此後來的15年,他在公眾議題上保持沉默。直到2004年,他認為美國政府在暖化議題上完全沒有貢獻,因此決定重出江湖,盡量客觀地以科學家的身分,填補科學與政策間的空缺地帶。而他認為這點十分重要,因為如果科學家不挺身而出,這空白地帶會被特殊利益團體(如石化燃料業)所占據。 韓森在演說中利用許多氣候學上的科學證據佐證,全球暖化的確是人為造成的。一般大眾最常接觸的說法,是指工業革命之後溫室氣體濃度增加,與溫度上升兩者之間的「相關性」;但韓森利用海洋熱質、淨輻射強度不平衡等直接證據說明,目前的暖化並非自然現象,且暖化速率異常急遽。然而在演講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些嚴謹的科學證據,不但艱深,也很難引起一般大眾興趣。即使筆者曾在研究所修過一學期的氣候學,也才稍稍能理解點皮毛,更遑論對一般大眾,這些觀念是多麼的費解。徵碳稅 比碳交易有效 韓森指出,目前關於氣候變遷的論述與事實間存有很大的鴻溝。




各國政要在政治宣示上都說的冠冕堂皇,但實際(或願意)付出的努力卻很少。而且他認為,哥本哈根會議跟京都議定書都犯了同樣的錯誤,也就是寄望於無用的碳交易、碳補償等計劃,而沒有新的解決方案。過去的例子已經證明,碳交易對減碳起不了作用。 韓森在演講中,提到三個他認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其實這三個方案都與制定碳價有關。第一個就是提高碳價,讓化石燃料不再最便宜的能源。再者,制定有效的規範,並發展科技;而訂定碳價對這兩者都可提供良好誘因。 他特別強調,所有類型的化石燃料都應增收碳價,不可有漏網之魚;並且不應允許碳補償 (offset)計畫,那只是圖利金融業的無用計畫。他也提出一套有趣的想法,他認為政府是很糟糕的投資者,因此繳收的碳稅應發還到每個國民的口袋裡,以避免錢流進大企業的私囊中。也只有這樣,民眾才會支持碳稅的概念。他認為全球性的「總量管制及交易」制度是不可能達成的目標,例如中、印等國絕不會同意,因此碳稅才是可行的辦法。一來實施國內碳稅,二來可針對其他沒有制定碳稅的國家收取邊境稅(border tax)。

國際政治 被既得利益綁架 韓森認為目前各國政府都被化石燃料企業掌控,特別是在華盛頓,有錢才是老大。而當面對世代間的正義時,美國原住民或是多數的宗教文化都蘊含著對未來世代的負責,只有當前的政府,永遠「隨他們高興選擇減量基準年和減量目標」,而完全不考慮未來世代的福祉。 而針對過去幾個月來,氣候變遷學界產生的紛擾、與質疑暖化論者間的辯論等議題,韓森顯得有些怒氣。他譴責媒體應為這些事件背負責任。他表示,在1970年代,如果有對科學研究的質疑,媒體都會打電話詢問該領域最具聲望的學者,以釐清真相。而現在的記者,卻不加以分析,而把所有的理論、辯論都給予相同份量的報導,渲染了似是而非的觀念。氣候政策 不能只仰賴科學家 從他的演說中,可以觀察出韓森具正義感且很嚴謹的科學家,他不吝於表達與大眾不同的意見,且十分篤信自身的科學素養。這樣的科學家的確少見也值得敬佩。然而,擬定氣候政策不是只需依賴這些科學家即可,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在整體政策形塑的過程中,是不是有其他政治、社會或文化面向容易被這種「科技、專業」主導的思維所掩蓋? 舉例來說,韓森認為美國應大力發展第四代核能,並應對世界其他國家的核能安全負責,為他們提供技術與訓練等。這樣的言論其實凸顯了韓森身為「美國」「科學家」的盲點。先不提核能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面向的衝擊,就政治性來說,核能極度敏感,因此許多國家在主權與國防的考量下,很可能不會同意讓美國主導核能技術。 這樣的政治考量也許科學家認為不重要,但在現實操作上卻很實際。就環境政策而言,我們的社會的確需要像韓森這樣負使命感的自然科學家,但更需要的也許是同樣負使命感,同時又能銜接科學與政策間鴻溝的人文、社會學者。

關於作者王茹涵,曾在3個國家求學,4個國家定居,獨行12國,足跡遍布18國108個城市。喜愛自然生態,更愛致力追求人與環境的和諧。耶魯大學森林暨環境學院學成後,曾回國任職於工研院能環所,目前就讀於雪梨大學地理所博士班。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NASA公佈迄今最清晰地球照片

更新日期:2010/03/04 10:05
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戈達德太空中心最新公佈了一組號稱是有史以來解析度最高也是最清晰的地球照片。
據指出,這組照片是戈達德太空中心的一個專門研究小組耗時數月,利用NASA太空觀測衛星拍攝的大量地球太空照片組合而成的。為了達到最真實、最清晰反映地球全貌的效果,研究人員每隔8天就要根據觀測到的最新數據對這些照片進行修改。
地球(藍色彈珠)之稱源起於一張在1972年12月7號由阿波羅17號的太空人拍攝的著名地球照片。當時,阿波羅17號正運行到距離地球4萬5千公里處,在身處太空船內的太空人看來,地球的外貌極像一顆兒童玩耍的藍色彈珠,於是便將那張照片命名為(藍色彈珠)。後來,人們乾脆用藍色彈珠或藍色星球來稱呼地球。
在最新公佈的其中一張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絕大部分地區,包括裏海、紅海和波斯灣等。而另一張照片展示的主要是北美大陸和中南美洲的一部分,包括格陵蘭島和墨西哥灣及浩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
Piecing Together the Temperature Puzzle(NASA Goddard Multimedia)

Piecing Together the Temperature Puzzle

"Piecing Together the Temperature Puzzle" illustrates how NASA satellites enable us to study possible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Watch video



This image, one of 10 in the gallery, shows a false-color image of Spain during a July 2004 heatwave. Credit: NASA/Goddard/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View gallery

Cold Snaps Plus Global Warming Do Add Up



A historic snowfall
blanketed Great Britain on Jan. 7 this year. A strong high-pressure mode of a pattern called the Arctic Oscillation pushed the jet stream further south and allowed Arctic air masses to invade Northern Europe in December and January, making for unusually severe and cold weather. Image Credit: NASA,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Arctic weather was also brought to bear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This image was taken on Jan. 3, 2010. Scientists say this year’s severe winter weather is still to be expected from time to time, even as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f man-made greenhouse gases create a long-term warming trend for the planet. Image Credit: NASA, MODIS Rapid Response Team

Temperature Trackers Watch Our Watery World


This image depicting the current El Niño condi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was created with data collected by the U.S./European Ocean Surface Topography Mission/Jason-2 satellite during a 10-day period centered on Jan. 30, 2010. Image credit: NASA/JPL Ocean Surface Topography Team
Heat and moisture from the ocean are constantly exchanged with Earth's atmosphere in a process that drives our weather and climate. Scientists at NASA and elsewhere use a variety of direct and satellite-based measurements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ocean and atmosphere.

Chilean Quake May Have Shortened Earth Days











This view of Earth comes from NASA's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aboard the Terra satellite.

±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


簡介:

《±2℃》(全名:±2℃-台灣必須面對的真相),是首部以台灣觀點出發的氣候暖化紀錄片,宏觀地闡述全球暖化帶給台灣的衝擊。本片希望並呼籲台灣土地上的人民面對地球暖化所帶來的問題。議題同時觸及在全球暖化下,台灣在科技、工業以及經濟上必需面臨的改變。 影片中強調,在氣候變遷之下,台灣很可能成為全球的「第一批」暖化難民。亦即,當馬爾地夫等小島國成為第一批沉沒的氣候難民時,台灣嘉義的東石港、屏東的林邊東港、雲林的麥寮等,有可能會和馬爾地夫相同,逃不過被海水淹沒的命運。 報導影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