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一杯茶,一首音樂,來一個”當下”的訪問。 喝著它..無心品味,聽著它..無心欣賞,我的注意..在茶與音樂之間跳耀著,探索著…,發現..,喝著茶,心卻不在茶,注意..在四處尋伺著,念想..在四處遊蕩著..。
當注意再度回到茶..,那個 ”注意”,不再晃動,注意著它..,它的味道非常真實清晰,跟我以前對它的了解,截然不同,發現…我失去了真正的 ” 茶的品嘗” 已經很久了,我感覺真實與它在一起,但是不動念頭去感受它,只是.. 覺知它的存在,卻無法形容,不對…,應該 說 ”無心” 形容才對。
就這樣…那個 ”注意” 漸漸延展,靜靜的看著自己,不經由思考...,只是看著,只是聽者,有一種孤獨、悲涼淡淡地浮現..,念頭就像海水一波一波拍打著海岸,斷斷續續,過去的事回來一下下,等一下要做的 ”那一件事” 的念想在跟我招手,屋外的鳥叫聲,或是吵雜聲,都在我的注意之中,有些時候,你會與它們(你注意之物) 短暫呼應,那時你的 ”注意範圍” 縮小了、聚焦了,甚至產生一、兩個念頭,你的 ”注意” 在念頭裡面了,那就像太陽被烏雲遮住一般,太陽是那個注意,而念想是那一片烏雲。
但當你回到那個注意(專注),那個黏著 ”你的注意” 的念頭再度被釋放,當你有警覺的注意時,你可以聽到聲音而不起念想,只是聽,你聽到屋外的聲音,屋內的電器聲,風扇聲,聽見自己的呼吸聲,心跳聲,甚至覺知到自己的存在。當我有了念想時,我就失去了這個 “警覺的注意”,這個”覺知” 自己存在的狀況,當我聽到身體之外環境的聲音,也聽到身體內的聲音,他們是來被我聽到的,也好像是來被我看到的,但不住於所聽到的,及所看到的 ”外境或念想”,它們跟我在一起,是我,但是它們一來就過去了,也不是我,無所分別,沒有一個 ”我” 在作分別,它們是一起的,當你試圖去分別他們時,這個整體就沒有了,念想就產生了,你的 ”注意” 也就被念想吞噬了。原來..是那個”警覺的注意”,注意..,但不住於注意..,注意在持續的警覺之中..,但是,你是放鬆的自在的,它來了你就注意到了,並不是你刻意去持個 “注意”,這個當下..警覺的注意,就是心的本質、本性,稱為本心,他是本能的覺知,若沒有他,我們的生命將失去作用,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人乘佛教,陳明安老師說:【覺性覺知,空性了之】,如果當下沒有 ”了了這個知道”,你的 ”注意” 聚焦了,那個警覺失去了,叫做起心,生了分別心,後續..,就產生念想,念想就是 ”我執”,所以人乘佛教,聖開導師說:【起心即失,動念已非】。
善知識才說:【自性具足,無修自成,不生不滅】。他【無量壽】,他多生累劫一直陪著我們,讓我們作依靠,他【無量光】,他讓我們覺之冷暖、善惡,甚至生死,他不生不滅讓我們覺知生生滅滅,讓所有生滅作依靠。
這種當下的觀察,只是看著..沒有中心,沒有著處,.它就是你..當下的你..,放棄任何作為,也無意跟著它去延伸,只是看著…,心..不再有餘力去想...,沒有思維,卻也 “無力” 去採擷那一個 ”當下” 所看的..,及所聽的...,放任它,隨著它的激盪,任它來去,歸於靜寂..,一切霍然...。
維摩詰經說:【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六祖壇經說:【善知識! 於諸境上心不染,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告誡吾人,心面對外境呈現 ”物相” 於心中,不可產生分別念想,對於內心浮現的 “念頭”,也不可生心追逐,”物相”及”念頭”,都是呈現在你的心叫做 ”法相”,它是虛幻不實的,當下知幻即離,也就是不動,也稱作 ”不動明王”,任其自來自去, 當知當了,如來現前。
【卿本無事,奈何多情,自憂自擾,天地悠悠,萬物滄桑,心本豁然..】 !
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七十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不敢孤獨,何能獨立? 不能獨立,必有所困惑? 不知天命,如何耳順?
我們始終在看著 外面的 ”成住壞空”,我們始終在聽著內心的 ”生住意滅”,體悟了這一切,所見無不平,所聞無不順,心無所求,道法自然,自然能隨心所欲了。 若能無慾,夫復可求? 若無所求,欲立何所? ..啊..【萬物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我們始終在看著 外面的 ”成住壞空”...,我們始終在聽著內心的 ”生住意滅”..,若能無慾,夫復可求? 若無所求,欲立何所? ..啊..【萬物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勝法~ 2023.4.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