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你我皆是宇宙的遊子,
來時空空, 去時又何曾帶走一物
留下足跡......,
誰知它不是您去而復回之間, 喚醒您記憶的麟爪.........
你我皆是旅人,..現在,..過去,..未來...。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羚羊聽音,全然觀照..

 




【羚羊聽音,全然觀照】..

有人說你就是一隻獅子.. 抑或是一隻羚羊,在那非洲的草原..

 ..日昇之時 你就要拼命奔跑,獅子截取羚羊當獵物免於餓死,羚羊奔跑逃亡免於被獅子所獲,無論如何你都要拚命地跑..  免於餓死或被吃..? 是這樣嗎? 你認同嗎?

你的生命隨著時間流逝,終將走到盡頭.. ,生命沒有出路..  它只是一種現象,你活在你的內心世界,我們都被自己的所處環境的生滅現象所困住,產生迷惑.. 錯誤的思想 .. ,被自己的認知所拘限,這個自我認知的思想叫做自我意識,佛學名詞叫做知見.. 你被自己的知見所困,也就是你的業命,你的生命就這樣一世一世輪迴,你有如一隻井底之蛙.. 不知天地之寬廣.. ,被自己拘限無法超越.. 無法解脫..

 你從來不知道,你有個讓這一些生滅作依靠的自性... ,否則你怎麼知道這些生生滅滅呢?..

當你認為你是一隻獅子時,你定義你周遭的 一切.. ,你忙著捕捉外面的羚羊..,當你認為你是一隻羚羊.. ,你定義你周遭的 一切.. ,你忙著想逃離獅口,一輩子.. 忙著..追逐你的所愛,忙著..逃離你的憎惡,從來沒有停止.. 你不知道你所有的認知,只是你內心執著的一個影像,而這影像是虛妄不實的.. ,自己追自己的影像,追到累... 追到死.. ,你的所愛.. 你的憎惡,只是你創造出來的影像.. ,一輩子追逐著您製造的.. ,你越追..影像越多..你越累,你越老..越覺得不勝負荷..

不管你是羚羊或是獅子..  本性都是一樣的,那一顆 “初心” 都是一樣的,..”羚羊聽音. .全然觀照”.. ,只是聽..聽到所有的聲音..  也聽到沒有聲音.. ,也聽到自己的心音.. ,它聽到所有的因緣法.. ,但是....如如不動,但是獅子出現時.. ,觀照到獅子的聲音之時,關鍵在於…...立所了.. ,獅子有如是那個你執著的因緣,是那個能讓你心動的.. 【六塵緣影】..  你的..【立所緣境】.. 【觀照的照性亡了,失去了.... ,你一直在追逐你的【六塵緣影】.. ,你的生命..只是你追逐的一個影像而已.. ,一切現象.. 皆是因緣..  皆有生滅 有生就有滅.. 

在你的內心之中, 你只有一個人。在你面對外在環境現象的當下,你的心分別外境人事物的,善惡得失並且產生了執著,你的心染著了這個生滅法,釋迦牟尼佛說:【眾生佛性具足,只因無明追逐,受生滅輪迴之苦】。面對外在的人事物 .. ,你的心定義了一個影像,你對那個影像的定義決定了你的命運,也就是..你的心決定這一切.. ,一念當下.. 影像是你..你的真實反射.. ,你只在當下.. 不能執著.. 影像也不是你.. ...你追它..它又變成另外一個影像,你總是在追自己的影像..  叫做妄想執著.. ..過去是夢..未來是幻.. ,當下也不能執著.. ,三心皆追不得.. ,因為影像是追不到的.. ,越追它..它越跑.. 叫做【無明追逐】..
羚羊聽音. .全然觀照”.. ,當心所緣起之時,不動,人乘佛教 陳明安老師說:【心所緣起覺非真..】,你的 觀察力..注意著..,注意力 不被獅子的影像吞噬,當下就是 “離相。遇到獅子時,你的身體可以跑,但 ”” 不要也被獅子給吃了..就可以了..
人乘佛教 聖開導師說:【常觀..  無明不起..  自然天下太平】。天下一直如是..,只是人的心不平..,人的心不 "如是而已。
.. 對境生心(生了情趣),才會失去觀察力。觀察力不失去,"常觀",如羚羊聽音,全然警覺,時時觀照著,觀照甚麼沒有甚麼沒有焦點,觀照如是,如是觀照。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故 不生五蘊,"無明不起"。一切如是,"自然天下太平"

勝法 112.7.17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觀察力 !


觀察力 !

生命像海浪..,他總是高高低低的,生命的盡處..,沒有東西..。人生是來歷練的,【歷練你的  "能力" 去擁有,歷練你的 "智慧" 去放下】。【人的煩惱痛苦,源自於 "擁有" 與 "放下"  的不自在,收放不能平等自在】。浪尖..上升有多高,浪谷..它下降就有多低...,海浪..它總是高高低低..,本心是大海..,你的心要跟著海浪高高低低嗎?

沒有智慧的福報是一種業障,注定要殞落。智慧會幫你找到出路...,智慧在觀察之中。

觀察力..,注意著..,好像在打地鼠遊戲,觀察整體.. 觀察當下覺知內的一切,當地鼠冒出,心之觸..,看著..,陳明安老師說:【心所緣起覺非真..】,你的覺知不被拖走,地鼠就走了,地鼠就消失了。所以注意力..,注意著不注意..,當地鼠冒出時..,注意力 不失去..就可以了..。地鼠比喻你心中呈現的一個念頭(一個法相),當有觀察力時,你對念不生心..,當下離相。

因為注意是整體的流動..,只是 注意著..。沒有 "所",無"所"可立..,保持在無所住..,當心有緣觸之時,馬上察覺,念頭..如大海中之一朶浪花,它由您而出..,如是住..知而不隨,"注意" 不被浪花吞噬..,任來任去。

六祖壇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沒意" 就是.." 沒有意識心",無心顯性..,才能產生觀察的智慧,最後發現 ..,本來 無所,一切 如是..,如是 一切。

人乘佛教 聖開導師說:【常觀..  無明不起..  自然天下太平】。天下一直如是..,只是人的心不平..,人的心不 "如是" 而已。

心.., 對境生心(生了情趣),才會失去觀察力。觀察力不失去,"常觀",時時觀照著,觀照甚麼? 沒有甚麼? 沒有焦點,觀照如是,如是觀照。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故 不生五蘊,"無明不起"。一切如是,"自然天下太平"。

勝法   2023.7.12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把能量保持在觀察當中..

 

把能量保持在觀察當中..

他..., 你這個腦子..你這個心..有沒有在好奇.. 他有沒有在擔心..他有沒有在無聊..在想著..過去發生的事..,未來計劃要作的事..,現在我要做什麼事..?當有這念想起來的時候,你要跟他配合,馬上就去做反應嗎?有這個必要嗎?這種自我察覺..的自主能力很重要..請觀察一下...。

想辦法讓自己停下來,讓你的腦子停下來,當你的腦袋停止念想,你就會有很好的觀察..你有無比的能量..但是很多人不會引用這個能量,他守不住…他就是要發洩出去…讓自己疲憊不堪..。不知道...把能量保持在觀察當中..。

早上起床時,刷牙洗臉,你有在注意自己嗎? 注意你的刷牙、洗臉,只是注意,沒有焦點。吃飯時,你有在注意嗎? 只是注意吃飯,不引入思想念頭。開車時..你有在注意開車嗎? 當下的注意,它是一個整體..,或者你在開車,但是注意在念頭與開車之間尋伺、跳躍,等到到達目的地時,你才發現..你一路上..你一邊開車..,也一邊在打妄想..,你的注意沒有集中在觀察當中,它是亂跑..亂竄的,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輪轉著..,耗盡能量...。

如果你有 這種自主能力..您能保持這種心境,你的能量保持 在當下的注意上,念頭生起,那個注意就像一道光,光明照到那個念頭,當下..你的念頭就消失不見了。你的能量保持在這個注意上,注意不被念頭吸走,不與之相應,不愛不憎,作到不與您的過去、現在、未來.. 的念頭作配合,不要被它迷惑,就是陳明安老師所說:「三心不起,持覺不失」!

你的心,是當下的那個呈現在你覺知中的一切,只要看著...,它,這個呈現 是整體的流動...不能分割(就是不起分別)..,只是注意著..不與之對抗..。也不是說:我要持一個注意,持住它。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它是流動的,不祛不滯,當你...注意到你不注意時,注意著心之所緣之處..,當下就是注意。

如果你的注意力被念頭拖走了,叫做 "起心",聖開法師說:起心即失,動念已非,失了甚麼?  失 "覺" 了,失去了 "覺照力",你 "立所" 而 "生妄",了照性,接著就產生五蘊..,【色、受、想、行、識..】,所以 五蘊本空,失了照性,才會產生五蘊。照性不失,當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亦復如是..

在這個觀察中(注意當中)能量不投射出去,心念就是您的能量,抱元守一,就是練丹(單)。練單,就是練心。時時覺照,單心不倒,叫不倒單。不倒單,能量具足,能量不向外投射...。【精飽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在不思眠。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化虛】。心空空…,你的精、氣、神 飽滿。

修道之人 叫貧道、貧僧,心空就是貧。貧就是無欲,無欲就無求,所以無所求。因為無求就  無"所"可立,也叫做無立錐之地。也因為無求, 因而具足。覺性具足,所以「心大能包虛,心虛寂地歸」。

陳明安老師說:「放之須彌,收之六合」。覺為體,遍法界,心為用,覺照六根。心性一體,體用同時,收放自如。

自己功夫尚未到家,但是 "六大起了震動"。

~勝法 ~  2023.7.5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悉達多》--- 覺醒之路.

 


《悉達多》--- 覺醒之路..

 黑塞是德國著名作家,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悉達多》(Siddhartha)。這是一部描寫印度教徒尋求真理和精神解脫的小說..。它還涉及了人性、生命和愛情等主題。小說風格清新簡潔,充滿著詩意和哲學性。

 《悉達多》的故事情節,發生在古印度的一個小城鎮,在小說《悉達多》中,主角悉達多一開始是一位婆羅門族的年輕人,他對生命和宇宙的奧秘感到好奇,渴望尋求精神解脫。他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存在..

 在《悉達多》的旅程中..,他遇到了不同的人和經歷,學習到了不同的教義和信仰。他一開始跟隨婆羅門信仰,但最終發現這種信仰不能真正滿足他的精神需求。他後來加入了佛教,成為一名沙門,學習了佛法的真諦和慈悲....

 他發現所有的人都是互相關聯的,所有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這是佛教思想的核心。..最終,他通過深入的冥想,覺醒了自己的內心,並最終發現了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自我。

 在小說的結尾,《悉達多》回到家鄉,重新與他的朋友結識。然而,他的心境已經改變,他已經超越了物質的束縛,實現了真正的自我。他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義。

 在小說《悉達多》中,悉達多在他的旅程中常常聽到河流的聲音,這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

 聽河流的聲音,和佛經的耳根圓通法門,都是一種【反聞聞自性】的靈性修持。兩者都是通過聆聽聲音來實現對生命的理解和體悟..

 河流的聲音在不同的環境和時間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聲音,但是河流..始終是河流,它的本質是不變的,聲音只是它經歷不同環境的現象反應,不影響河流..

 所以悟.. 【緣起性空】, 外在一切因緣變化..就是一切相..它沒有常性,並不影響 ”的本質,心性本空。我們的本心是清淨的,他也只是呈現念頭而已,跟念頭無關,..就只是多了情緒的擾動..,因而產生這些有自我立場的思維..,你的心..多了造作,才會產生這麼多的煩惱痛苦..

 河流聲音進入耳根,變成..心中的聲音,你的心音就如同水音..,當下反聞..,河流什麼時候會沒有聲音呢就像我們的內心什麼時候會沒有念頭呢? “河流可以產生聲音,但是聲音不是河流念頭可以在我們的內心呈現,但是念頭不是我們的心。河流的聲音是外在環境和合的一種現象,而念頭則是我們經歷任何事務境界的反射。念頭只是現象的呈現,並不代表我們心的本質,我們的心的本質是寂淨空泛的,才可以讓一切呈現。

 所以悟..【性空無礙於緣起】,內心可以呈現念頭,但是不被念頭所迷惑,不起心追念..

 圓通法門中,【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對於聲音,不取分別,沒有 ”立所緣境,只是聽..,全然注意.. ”” ..,不取所聽之音聲..,如此你聽到聲音,也聽到沒有聲音,平等的聽,【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以這種心境繼續深入..【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達到沒有 ””   ”..,當下..【覺無所覺..】,這是你的真心。當我們看到一切的現象變化,當下反聞,找到不變的本質時,我們就看到了本體的寂靜..

 最後筆者寫了一首散文,名為:【生命宛如一條長河】來描述我的心情..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
不停地向前奔流..
沒有盡頭..
不思前,不顧後..,只有當下..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
隨著它的蜿蜒..
不停的敘訴自己的經歷..
時而激昂..,時而哀淒..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
這蜿蜒的聲音..你只能傾聽..
...停止探索..沒有追憶..
只是聽..在聽的盡處..,原是永恆的寧靜..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
若無這寧靜的包容..
生命怎奈得...這蜿蜒的沖激..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
他始終傾聽著..
傾聽著..自己蜿蜒的樂曲..

 後記 :

【知識可以傳承..,智慧無法複製】..
【行盡一切事..,了解一切心..,即心即佛..】。

我們始終在看著 外面的 ”成住壞空”..,我們始終在聽著內心的 ”生住意滅”..,若能無慾,夫復可求? ..若無所求,欲立何所? 萬物四幻化,終當歸空無。

我們始終在看著 外面的 ”成住壞空”..,我們始終在聽著內心的 ”生住意滅”..,若能無慾,夫復可求? ..若無所求,欲立何所? 萬物四幻化,終當歸空無。

 ~聖法~  202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