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修居士問:祖師大德的公案、法語,是證悟者的胸懷與心態的講述...你知道這個公案是在表何法義呢?
我回答說:【識無用之識,悟無聲之聲,萬法歸一如,如如不動中】。祖師是在表金剛經所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之邪道,不能見如來】。眾生見”色境”隨即著相、聽到”音聲”隨即產生分別,所以眼睛一看到就立相,耳朵一聽到就立法,立法緣境,產生知見,進而取知見變成妄想執著,於是意念紛飛,內心一念接一念,叫做 "無明追逐",產生見思二惑。吾人自性常照,心如明鏡,只因"立所生妄",所以見色聞聲當下要反聞,【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心不攀緣追逐而不生分別知見,不著於所見之物、不著於所聞之聲,於是【無所住之物境,故能所生之心就無從生起】,是為【能所雙亡,鏡智現前】。
楞嚴經中有一段公案,眾菩薩介紹25圓通法門,並討論如何協助阿難尊者成道悟性,其中文殊師利菩薩介紹了耳根圓通法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法門的關鍵是心不立所聞之相,入流亡所,無所可立則反聞聞自性,若立所則覺性亡矣。
楞嚴經 文殊師利 菩薩云:【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覺海性澄圓,眾生覺性具足,無所不照亦無所照,所謂:【心寂性常照,所立照性亡】。
關鍵是前面二首偈,都在講: 【立所則覺亡,無染則性現】。所以六祖說:無住唯本,無念為宗。無住就是無所可立,無念就是無生心,前者是體,後者用,就是體用同時,體用一體。
聽無聲之聲,聽不到...所以無法立所,只是在聽,,所以關鍵是"只是聽",聽之不聞,無聽之物則不起對立分別,反聞趨於聞性,但是你何時沒在聽? 覺從來沒有沒有離開您,需要再持一個聽嗎? 知道這是多此一舉,當下離相、離法。視之不見則見色明心,聽之不聞則聞聲悟道,不染就無所可立,反聞聞自性,也就是金剛經所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能不依外在因緣現象,也不依自我念想,則面對一切當下如如,如來自現。
筆者也有一個反聞的經驗。有一天在一個寧靜的早晨,聽鳥叫聲............專注的聽..心中只有鳥叫聲無其他念想....許久...深入...好像只剩下聽...鳥聲依然清晰但好像離我遠一些...也聽到其他聲音..,但是聲音是聲音...他們是一起的,平等的 ...只是聲音...只剩下聽...後來...這個聽好像是多餘的...雖有聲音....好像與我無關...突然心中起了一句話..唉!..覺處無生!!
反聞的例子: 無聲
六祖壇經—定慧一體,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 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所以修法之人,若只持心不動者就是法縛,被定相所縛。【如來無所不應,如來無所(而)不住】,無心顯性,不染即是。本心清淨圓明,如同一面大的圓鏡,照射萬物卻無染萬物,也不排除萬物,以其無住為定,所以非有一個 "定" 可修,不迷而已。不迷即是定,因不迷而生慧,慧則可用,應一切相,呈一切相,而不迷,所以定慧一體,體用同時。
一切境遇,緣起緣滅,了不可得,所以叫【諸法空相】。一切念想,六塵緣影,追了就是妄,所以本心清淨,叫做【諸法寂靜】。一切相了不可得,本空,一切法六塵緣影,本幻,你只能作【如是觀】。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觀如是,因為本來如是,所以【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以只是觀...,遍滿、具足,叫觀照,反觀自照。所以照徹一切,卻無所照之處,覺無所覺,照無所照,若有 "所" 可照就是立所,立所則生妄,照性亡矣。真妄本來同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離妄即真,一切唯 "覺"。
天地本是清淨,萬物隨因緣生生滅滅,自然呈現,是人染著,染著這個生滅現象,建立一個自我立場,去分別人事物境界,在內心建立一個執著的假象,產生自我知見,然後以此知見與外境衝突、矛盾,變成煩惱痛苦。【佛法】,佛是 "覺",法是 "心",佛法就是覺心,吾人應以覺觀照自心,遠離我相,就沒有人相及眾生諸多的煩惱相,時時把持一顆 "禪心"。
禪心
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