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你我皆是宇宙的遊子,
來時空空, 去時又何曾帶走一物
留下足跡......,
誰知它不是您去而復回之間, 喚醒您記憶的麟爪.........
你我皆是旅人,..現在,..過去,..未來...。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當下的覺悟

 當下的覺悟  摘錄


我現在可以感覺到那個【我】嗎?你總是透過思維在定義你自己,何不放下它。當下只是那覺知、那存在,這就是力量之所在。任何升起的影像,例如念頭、情緒、行為習慣都不是你...Who are you? You are the awareness.

有甚麼比當下更美好,人們總在當下追逐未來或回憶從前。一般人都在環境、在思維中找尋自己,但是找不到...,他們迷失在思維之中(People lost in thoughts)

 當下的空間,以及在你存在深處那個真正的你,都是在變成某個東西之前的【覺知】本身。注意力就是覺知,一般人不自主的,不斷地被吸進思維當中(念念相續..)。愛因斯坦曾被認為不是聰明的孩子,因為他的思想反應比一般人慢(thinking is slow)..。所有事物都在你的覺知之中(A object comes in conciousness.)。專注在這個具有覺知的空間。真正的智慧存在於警覺的寂靜中(the alert stillness),那個真我的維度。

當下,你沒有迷失在你的經驗裡,他有一 股生命力、平靜感,它是充滿的,生命的全部,沒有離開你,你感到它的存在。當下是那個空間,發生在當下之中的是影像。當您心中的影象也就是"念頭",在每一個當下作轉換,你認同它,產生情緒,產生情趣,那麼這些每一片刻的念頭就形成 一種時間的概念、感覺,就每個當下都是一個時刻,它不是時刻,永遠都是當下這一刻。當下就是我(Now is who you are),我是當下那個空間(The space of now, is the space of I)

 命運不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來決定,你的人生、命運,取決於你對事情的反應。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取決於你對當下發生的事情的反應。任何一刻你都有改變自己人生的自由,透過的是以不同的反應來面對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這一刻,你對事情的反應,而不是陷於惡業當中,長久無法自拔。話雖如此,但需要自覺(具有覺知)

 我們從寂靜開始,也從寂靜結束。讓我們處於寂靜。

-------------------------------------------------------------------------------------

進入當下四步驟(當下的禅修):在通常情況下,當下通常習慣性的被忽略,有些人甚至厭惡當下的面貌。人們總是習慣性的,無意識的被制約的,而忽略了生命中唯一有的最重要的東西,覺知當下這一刻,你的人生完全由當下組成,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在當下(過去、未來都不存在..),你的人生只能從當下展開,只有當下才能決定未來,。

           The journey into the now. 當下的導引。

(1)當下,呈現在你覺知當中,或許你開始注意周圍的環境,這是你進入當下的第一步。注意到你當下的這個空間,你是透過感官(五根)覺知(...不是思維)周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這涉及聽覺、視覺...,他只是覺知這個空間所有的一切,沒有思維、不是修練。

(2) 更深入一點,你欣賞這空間中所有一切事物,當下的原貌,有些人可能無法深入欣賞當下的原貌(五根更清晰的覺知...),但是這也沒關係。隨著欣賞當下的原貌,你產生一種良善感,對於生命不斷在你周遭展現的形形色色產生一種良善感,萬事萬物中都有生命力,你會產生感激..,一種良善感,發現你以前不曾注意的東西,例如天空...感受它的美,甚至是陰天.....。霎那間你的覺知有了改變,你現在不再想那麼多,因為想太多,你不太注意你的感官,像現在你只是認知道這空間(房間)的全貌,這就很美妙了.....

(3)在深入一些,你可以問自己:除了感官覺知中升起的東西,當下還有甚麼?這就是當下?還有甚麼其他的東西是當下?不是,它不是全然得當下...。一般人甚至沒有辦法覺知它的周遭,它的覺知是只要走路不碰到東 西就可以了..(),它的覺知不斷的被吸入思維當中,在相續的念頭挾持之下,被帶入強迫性的思維之中,心中的念頭一個接一個...,你的注意力完全在這思維洪流之中,心中的東西越來越多...被念頭淹沒、吞噬了(誰對我好,誰侵犯對我,我等一下要作什麼、吃什麼,又接受一個訊息又起另一個造作...一念接一念)你錯失了當下這一刻,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對於我們的意識狀態有什麼影響....焦慮、心不在焉、不滿於現狀、永遠期待下一刻。"警覺"的覺知(stay at alert awareness)狀態,當思維稍微消退而你的警覺仍在時,你感受ㄧ股貫穿全身的生命力,變的微弱,你的注意更注意於當下時,突然警覺,你更有生命力,微妙,但冥冥可感,覺知於內(身體的能量場)..,而你開始更根深於當下..,你處於內..,同時也處於外,處在身體之內,我稱它為持守當下的碇錨。這很重要,不然一下子你的注意力又被你的思維拖走了,

(4)感官覺知、感激欣賞、感受身體內的能量場,所有這些都升起於當下,但還有甚麼是你忽略的?發現你身體內有一樣東西,念頭和念頭之間有ㄧ個空間,思緒不在是持續不斷,突然間,你覺知到其中的空間,你真的覺得你找到了自己...。當下這一刻的本體,那個能讓你覺知到感官覺知的是甚麼?那個讓你能思維的是甚麼?那個讓你能感覺到自己身體的是甚麼?就是讓你感受這一切...,我們稱它為你的覺在,這個具有覺知的空間,或是我們可以稱它為意識本身。禪修中最美妙的是發現你自己。它是一種覺在的光明...。人們只知道自己心裡面的東西,它們的存在感完全衍生於心中的東西,這命運多麼可怕,如果你生於精神病院,你不會覺得她們不正常,因為大家都一樣....,所以這就是我們要超越的,我們有機會進入一種不同的意識狀況,它不是禪修中那種孤立的經驗,讓我們回到當下..。作為你是怎樣的感覺?(What is you feel like to be you?),不訴諸記憶,當下的你。你能感覺到你真正的本體嘛?真正的你沒有形態,只是個空曠的覺知...

內在的轉變,不在於為你的問題找到許多的答案,而是找到自己與念頭的新關係,你不再受每一個念頭的引誘。如果你看到一位漂亮的美媚走過去,你發現自己尾隨著她,你也不必想:【唉,我不可以看那個女孩,我是可是具有靈性的人了】。

 如果你能放下,就只是當下這個片刻,而不是你的下半輩子都這樣,就只在當下這個片刻,放下你要了解的任何事(Let go ypu need to understand anything),讓自己真正處在當下,就是此時此刻,就只是當下原本的情況,但就是別把自己給忘了---你是在後面的那個覺知,你是那空間,那存在。

....當下的覺悟  摘錄.....2023.03.13 revised

作者: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References:

  1. 如何令頭腦停止喋喋不休?| Sadhguru (薩古魯)
  2. 如何停止过度思考?| Sadhguru 萨古鲁
  3. 頭腦如何靜下來?| Sadhguru (薩古魯)
  4. 笑看喋喋不休的大腦 How Do You Stop the Mind's Chatter? - Eckhart Tolle 埃克哈特 (中英字幕)
  5. 《当下的力量》埃克哈特·托利(完整版),導讀
  6. J. Krishnamurti - Saanen 1980 - Public Q&A 4
  7. 如何對付內心的魔鬼聲音?| Sadhguru (薩古魯)
  8. 冥思:当下的力量(活在当下导引)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

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生命的原點


生命的原點

生命..同時面對外在環境也面對裡面的心境。外在環境影響身境,也影響心境,然而我們總是活在心境之中,心境隨著外境、身境生生滅滅,迷於現象,這叫做虛幻。身境也是外境,凡夫,身心同體,互相影響,不得解脫,悟者脫落身心,不受心與身的束縛、牽絆,因而解脫,所謂解脫就是脫落身心的束縛。

外境,外面的環境無法掌握,外境..成、住、壞、空,因緣合和,生生滅滅,它生滅無常,所以因緣本空。身體也是你的外境,身體依靠地水火風而生存,四大因緣合和,生老病死,生生滅滅輪迴不休,知道外境及身體都是因緣所生,而不迷於因緣法,緣起性空,叫做  空正見

心境,心未生念之時本是清淨,生了念之後也是清淨,本心是清淨的,念頭也只是一時的呈現,念頭無實性。內在的心境呈現那一念,你若不染著它,當下是實相。如果你對外境映現的影像產生分別執著的情趣,它付於當下的念頭一種新的定義與認知叫做識的分別,這種 ”” 的過程叫做五蘊(色、受、想、行、識),五蘊是心的造作,五蘊本空並無實性,追逐念頭就成為幻境。知道本心清淨而不起五蘊,追念成幻叫做  正知見。所謂 正見無見 是為 正知見

修證了空正見,不迷於因緣法。修證了正知見,不迷於自心的念頭,找回生命的原點(本來面目...),這個讓念頭及心所依靠的..這個覺知它們存在的本源...回到如如不動的本處,見到寂靜而光明的本性,叫做  寂滅見。這個本性讓生命作依靠,歷千劫而不枯。

何謂悟反聞即悟。

見物,悟其理,至理無言,因緣合闔,緣起性空。

見心,悟其性體,本空,空 無礙於緣起,萬物自然呈現,若予以追逐,則立所緣境,輪迴三界,所以心行處滅,當知當了。 所以【心能現諸念,覺知而不隨,念念本同根,相煎何太急?】

六根觸緣,當下反聞,反聞即自見,自心自見,自見無見 。如浩日之朗浩日照物生了影像,不迷於所照之影像反聞即自見,知道自己是浩日。此見是空.. 真空生妙有。 因其具足,無所不住,具足即不染,本然。自見自悟,本身即是。若有它生,若有它悟即是妄。真妄一體,知而不隨,離妄即真,不迷即是。所以要離三心去四相。三心不起,持覺不失。

觀心如虛空,能現諸色彩,心不住於色,色亦不染心!

一切境遇,緣起緣滅,了不可得,所以叫【諸法空相】。一切念想,六塵緣影,追了就是妄,所以叫做【諸法寂靜】。一切相了不可得,本空,一切法六塵緣影,本幻,你只能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觀如是,因為本來如是,所以只是觀,遍滿、具足,叫觀照,反觀自照,所以照徹一切,卻無所照之處,若立所則生妄,照性亡矣,真妄同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二,所以離妄即真。

金剛經: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求色境..心即著相,心即有住,求音聲心起分別,就是生心,所以著相即生心,生心即著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無住為體,生其心而用。

如來無所不應,如來無所不住,以其無住為定,所以非有一個定可修,不迷而已,因不迷而生慧,慧則可用,應一切相,呈一切相,而不迷,所以定慧一體,體用同時。所以【日何曾起落,爰汝被境戲,心地又一景 ,不著現豁日】。

佛法所謂的悟即是超越因緣的束縛,看到事物背後的本質,並且回歸本性的清淨寂靜之中。悟者不再受外界影響,也不再被內心的念頭所迷惑,而能夠保持內心的空明及清靜,找回生命的原點。生命的本來面目,歷千劫而不枯,具足而圓滿,不生不滅,浩然常照。

勝法   2023.3.4

2023年3月2日 星期四

《悉達多》讀後感

《悉達多》讀後感




黑塞是德國著名作家,他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悉達多》(Siddhartha),這是一部描寫印度教徒尋求精神解脫的小說。

《悉達多》的故事情節發生在古印度的一個小城鎮,主角悉達多是一個年輕的婆羅門族男子,他渴望尋找真理和解脫。故事描述了悉達多的人生歷程,他從尋求知識和精神解脫的婆羅門信仰轉向了佛教,成為一位沙門(僧侶),並最終發現了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自我。

《悉達多》不僅是一部關於尋求精神解脫的小說,它還涉及了人性、生命和愛情等主題。小說風格清新簡潔,充滿著詩意和哲學性,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經典的現代文學作品。

在小說《悉達多》中,主角悉達多一開始是一位婆羅門族的年輕人,他對生命和宇宙的奧秘感到好奇,渴望尋求精神解脫。他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意義,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更高層次的存在。

在他的旅程中,悉達多遇到了不同的人和經歷,學習到了不同的教義和信仰。他一開始跟隨婆羅門信仰,但最終發現這種信仰不能真正滿足他的精神需求。他後來加入了佛教,成為一名沙門,學習了佛法的真諦和慈悲。

悉達多在佛教中學到了很多關於生命和宇宙的哲學知識,並通過冥想和思考來實現自我覺醒。他發現所有的人都是互相關聯的,所有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這是佛教思想的核心。最終,他通過深入的冥想,覺醒了自己的內心,獲得了精神解脫和內在的平靜,實現了他一直渴望的目標。

在小說的結尾,悉達多回到家鄉,重新與他的朋友結識,發現他們對他的改變感到驚訝。然而,他的心境已經改變,他已經超越了物質的束縛,實現了真正的自我。他看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義,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體驗之一。

在小說《悉達多》中,悉達多在他的旅程中常常聽到河流的聲音,這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

在佛教中,河流通常代表著生命的流動和變化。悉達多聽到河流的聲音,可以理解為他聽到了生命的聲音,聽到了宇宙的聲音。在這種聆聽中,他能夠超越自我,進入一種更深刻的境界,感受到宇宙的力量和存在的意義。

此外,河流的聲音還可以解讀為一種心靈的啟示。悉達多在聆聽河流的聲音時,靜下心來,反思自我,尋求真理。他在河流的聲音中聽到了自己的內心聲音,聽到了生命的真諦。這種聆聽和反思的過程,對悉達多的精神成長和覺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流聲音給悉達多的啟示和他生命的體悟以及宇宙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河流聲音代表著生命的流動和變化,而悉達多通過聆聽河流的聲音,領悟到了生命的真諦和宇宙的秩序。他從河流聲音中感受到生命的流動和變化,進而領悟到宇宙萬物的相互聯繫和依存。

 在悉達多的旅程中,河流聲音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聆聽和體悟的過程,更是一種靈性探索和修行的過程。悉達多通過聆聽河流的聲音,反思自我,探索生命的真諦和宇宙的秩序,最終實現了對自我的超越和對宇宙萬物的領悟。因此,河流聲音對於悉達多的生命體悟和宇宙的關係有著深刻的意義和影響。

聽河流的聲音和佛法中所說:耳根圓通法門中,都是一種【反聞聞自性】的靈性修持。兩者都是通過聆聽聲音來實現對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體悟。這兩種聲音的本質和意義是相同的。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代表的聲音,是指通過聆聽聲音來實現對萬物的超越和自我解放,也就是通過聆聽聲音來達到無我之境。這種聲音是一種內在的聲音,是通過超越個人意識而抵達的普遍意識,具有超越個體和時空的本質。

而聽河流的聲音所帶來的意義,則更多地是來自於河流本身的特性和象徵意義,代表著生命的流動和變化。河流的聲音在不同的環境和時間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聲音,但是它的本質是不變的,同時河流它也代表的是生命的流動和變化,而生命的流動和變化是宇宙中永恆的本質。

河流什麼時候會沒有聲音呢就像我們的內心什麼時候會沒有念頭呢河流可以產生聲音,但是聲音不是河流,念頭可以在我們的內心呈現,但是念頭不是我們的心。河流的聲音是外在環境和合的一種現象,而念頭則是我們經歷任何事務境界的反射。念頭只是現象的呈現,並不代表我們心的本質,我們的心的本質是寂淨空泛的,才可以讓一切呈現。

所以河流跟河流聲音無關,我們的本心是清淨的,他也只是呈現念頭而已,跟念頭無關,就只是多了情緒的擾動..,因而產生這些有自我立場的思維..,多了造作才會產生這麼多的煩惱痛苦。所以【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對於聲音,不取分別,沒有立所,如此你聽到聲音,也聽到沒有聲音,平等的聽,【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樣把持下去,深入,【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你有聽到,但是都不染著於所聽之物,所謂【聽之不聞,聞聲悟道】,你有覺知聲音但不住於所覺之聲,無所可立..,不起分別心,也就【覺無所覺】,這是你的真心,你的本心。當我們看到一切的現象變化,當下反聞,找到不變的本質時,我們就看到了本體的寂靜。

這是一種佛教精神的觀點,強調了我們的本質是空性的、不變的,而一切現象都只是無常、緣起的表現。聆聽河流聲音可能有助於我們進入無我” 的寂靜境界,但同時也要明白河流聲音只是一種現象,它的存在和消失不影響我們的本質。

最後筆者寫了一首散文,名為【生命宛如一條長河】來描述我的心情。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不停地向前奔流,沒有盡頭。不思前,不顧後,只有當下。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隨著它的蜿蜒,不停的敘訴自己經歷。時而激昂...,時而哀淒...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這蜿蜒聲音..你只能傾聽,當...停止探索..沒有追憶...只是聽..在聽的盡處,原是永恆的寧靜...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若無這寧靜的包容,生命怎奈得...這蜿蜒的沖激...

生命宛如一條長河,...他始終傾聽著... 傾聽著自己蜿蜒的樂曲...

 ~勝法~ 2023.3.2 

後記:聲音是河水的作用,影像也是由心呈現,河水何時會沒有聲音內心何時會沒有影像?
....聲音是河水的現象..,聲音不是河水,他只是一時的呈現,猶如念頭是由心所呈現,但是念頭不是心...,.發現觀者與被觀  本是一體,入流亡所,當下寂然...。

2023年2月25日 星期六

旅人の家

 



旅人の家

有一天下午,旅人騎著單車去海邊看夕陽..。望這遠處夕景...,夕陽餘暉,水光天色、遠橋花浪,飛鳥晚風,這些景物元素,架構一幅美麗的夕景。旅人若有所感寫了一首詩:

夕陽盡餘暉,水光映天色,

遠橋鼓花浪,飛鳥送晚風,

雲水接天涯,鄉關何處是?

內江煙波淼,華燈幾人家。

面對此景,旅人觸景生情,夕陽雖美,卻稍縱即逝,遠處水天一色,在那雲水接壤的天際盡處,是夕陽的歸處...而旅人的歸處呢?

世俗的美滿有如這夕景,霎那即逝,繁華的世間,也像這內江雲霧飄渺的煙波,虛幻無常。

眼前所見是落日餘暉...,然而在天際的對面卻是日昇之時..,一顆太陽兩地景物,睹物思情,擾人遐思。而太陽呢? 他只是如實的照耀著大地,它始終在那哩,不為景物所動,大地景物只是它陽光照耀下一時因緣所呈現出的美麗圖案,有出,有日落,有各種時節的大地景物呈現..

......,旅人若有所悟我內心的思緒,不也類似這些景物一時的呈現嗎?喜怒哀樂、憂悲愁苦,都是如是……這些思緒浪潮就如同...太陽當下呈現的景物.....對於景物之傷感是多餘的... 無論思緒起伏有多高、有多長,心終究還是心啊..它始終像太陽,只是如實的照現而已...何必多情徘迴在他呈現的浪潮起伏之間呢...

當雙眼微闔. .淡然了浪潮般思緒,...隨著它的延展…..風聲..鳥聲..浪聲..呼吸聲..心跳聲...已然融合一起..無所分別與我無關.....已經輕輕地退出...毫無保留的..讓這一片大自然的樂章在內心彈奏著....彷彿大自然是個樂師,而我只是一把有著絕佳響應的樂器,任由它們彈奏著.......過了許久...發覺...花燈初上,稀疏的漁戶燈光..已經悄悄的..點綴在內江對岸的村際....

旅人對這悟境有所體會,於是..又寫出了自己的感悟,以為對應。

【日何曾起落, 爰汝被境戲 ,心地又一景 , 不著即歸處】。

心如明鏡,如實的照徹萬物、萬象,吾人不知本心如境,以為境中影像是自己,於是執著這影像,寄於情趣,又去抓另一個影像,如此念念相續,好像旅人被夕陽所騙,觸景生情,心寄情於夕景而傷感,找不到""的寧靜歸處,不知本心如太陽...,他從來不變,照遍一切,所謂的夕陽景色,只是太陽映照當下因緣現象的一時呈現,過了就沒有,你本是太陽,才能映射夕陽景色,景象跟你無關。

旅人追求外在的名利、情纏,不知外在一切,只是暫時因緣合和的現象,它成住壞空,無法掌握。內心所映現的這些外在的因緣稱為六塵緣影,它只是暫時得現象,所以稱為假象,取決於你對它產生愛憎的定義,你定義了這個假象,被它所騙,妄想不斷,被五欲六塵所困,煩惱無盡,找不到本心、本性,不知自性寶藏具足、圓滿,不需外求,只要往內觀照,不求自現。

本心是空性,心才可以呈現萬念,所以緣起性空(隨緣不變)...,對於當下自心升起的念頭,不起分別,不於追逐,則本心如琅琅日照,同時,性空也無礙緣起(不變隨緣)..,心也如實呈現這個反映因緣現象的念頭,心 ...,覺知一切,了然一切,啊...你我皆是旅人,從無始的過去...,現在..,到未來..,但是,旅人又何曾離開過自己的家呢..!

~勝法~ 2023.2.25 Revised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聽無聲之聲

 

聽無聲之聲!!

達摩祖師公案: 有一位空智法師向達摩祖師問法...,空智法師:【佛、心、眾生三者都是空。因緣現象的質性是空的,無聖無凡、無善無惡、無施無捨,一切皆空。對不對?】,達摩祖師二話不說,往空智法師頭上一敲,空智法師一愣..問達摩祖師說:法師,你怎麼打人呢達摩祖師:你既然說一切皆空,那何來痛苦?  空智法師一臉茫然,問達摩大師:法師,不然要怎麼修呢?達摩祖師答:.. 看那看不到的東西,聽那聽不到的聲音,知那不知的事物才是真理。 

有同修居士問:祖師大德的公案、法語,是證悟者的胸懷與心態的講述...你知道這個公案是在表何法義呢?

我回答說:【識無用之識,悟無聲之聲,萬法歸一如,如如不動中】。祖師是在表金剛經所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之邪道,不能見如來】。眾生見色境隨即著相、聽到音聲隨即產生分別,所以眼睛一看到就立相,耳朵一聽到就立法,立法緣境,產生知見,進而取知見變成妄想執著,於是意念紛飛,內心一念接一念,叫做 "無明追逐",產生見思二惑。吾人自性常照,心如明鏡,只因"立所生妄",所以見色聞聲當下要反聞,【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心不攀緣追逐而不生分別知見,不著於所見之物、不著於所聞之聲,於是【無所住之物境,故能所生之心就無從生起】,是為【能所雙亡,鏡智現前

楞嚴經中有一段公案,眾菩薩介紹25圓通法門,並討論如何協助阿難尊者成道悟性,其中文殊師利菩薩介紹了耳根圓通法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此法門的關鍵是心不立所聞之相,入流亡所,無所可立則反聞聞自性,若立所則覺性亡矣。

楞嚴經 文殊師利 菩薩:【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 覺海性澄圓,眾生覺性具足,無所不照亦無所照,所謂:常照,所立照性亡】。

關鍵是前面二首偈,都在講: 立所則覺亡,無染則性現】。所以六祖說:無住唯本,無念為宗。無住就是無所可立,無念就是無生心,前者是體,後用,就是體用同時,體用一體。

聽無聲之聲,聽不到...所以無法立所,只是在聽,,所以關鍵是"只是聽",聽之不聞,無聽之物則不起對立分別,反聞趨於聞性,但是你何時沒在聽? 覺從來沒有沒有離開您,需要再持一個聽嗎? 知道這是多此一舉,當下離相、離法。視之不見則見色明心,聽之不聞則聞聲悟道,不染就無所可立,反聞聞自性,也就是金剛經所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能不依外在因緣現象,也不依自我念想,則面對一切當下如如,如來自現。

筆者也有一個反聞的經驗。有一天在一個寧靜的早晨,聽鳥叫聲............專注的聽..心中只有鳥叫聲無其他念想....許久...深入...好像只剩下聽...鳥聲依然清晰但好像離我遠一些...也聽到其他聲音..,但是聲音是聲音...他們是一起的,平等的 ...只是聲音...只剩下聽...後來...這個聽好像是多餘的...雖有聲音....好像與我無關...突然心中起了一句話..!..覺處無生!!

反聞的例子:  無聲

六祖壇經定慧一體,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  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所以修法之人,若只持心不動者就是法縛,被定相所縛。【如來無所不應,如來無所(而)不住】,無心顯性,不染即是。本心清淨圓明,如同一面大的圓鏡,照射萬物卻無染萬物,也不排除萬物,以其無住為定,所以非有一個 "定" 可修,不迷而已。不迷即是定,因不迷而生慧,慧則可用,應一切相,呈一切相,而不迷,所以定慧一體,體用同時。

一切境遇,緣起緣滅,了不可得,所以叫【諸法空相】。一切念想,六塵緣影,追了就是妄,所以本心清淨,叫做【諸法寂靜】。一切相了不可得,本空,一切法六塵緣影,本幻,你只能作【如是觀】。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觀如是,因為本來如是,所以【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以只是觀...,遍滿、具足,叫觀照,反自照。所以照徹一切,卻無所照之處,覺無所覺,照無所照,若有 "所" 可照就是立所,立所則生妄,照性亡矣。真妄本來同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離妄即真,一切唯 "覺"。

天地本是清淨,萬物隨因緣生生滅滅,自然呈現,是人染著,染著這個生滅現象,建立一個自我立場,去分別人事物境界,在內心建立一個執著的假象,產生自我知見,然後以此知見與外境衝突、矛盾,變成煩惱痛苦。【佛法】,佛是 "覺",法是 "心",佛法就是覺心,吾人應以覺觀照自心,遠離我相,就沒有人及眾生諸多的煩惱相,時時把持一顆 "禪心"

禪心

我思故我在,無念我何在,
執我住我所,無明緣心起,
心如澄清水,念是水中影,
合光不同影,水澈照大千,
禪心無一我,能容天下物,
閒來不惹事,寂光常自曜。

 ~勝法112.2.11 Revised from 聽無聲之聲 2021.10.16

後記:

麋鹿聽音 警覺觀照。無"所"可聽..,只是聽..,【如是聽,聽如是..】,如聽 "無聲之聲" ..悟.. "一切如本來如是"。

~勝法112.6.19


2023年2月7日 星期二

生命只是你追逐的一個影像 rev

 


【生命只是你追逐的一個影像】..

有人說你就是一隻獅子.. 抑或是一隻羚羊,在那非洲的草原..

 ..日昇之時 你就要拼命奔跑,獅子截取羚羊當獵物免於餓死,羚羊奔跑逃亡免於被獅子所獲,無論如何你都要拚命地跑.. 免於餓死或被吃..?

如果您接受了這個思想見解..,那麼您就建立了二元對立的自我意識,這個經由你的"想像"..,製造出來的影像就是一個假我,假我在你內心之中.. ,與外境產生矛盾 衝突.. ,你就不斷的產生自我衝突,陷入一個痛苦的輪迴過程,您受困於你的自我意識之中..

你的生命隨著時間流逝,終將走到盡頭.. 所以執著於生命的"生滅"現象,生命沒有出路 ,只有痛苦輪迴,生命有結束之時.. 但是業命是不會死的..沒有盡頭,業命就是您的自我意識的情趣執著..它不會死,你的肉體生命一世又一世的生生死死,一世又一世的變換著軀殼.. 在生死的業海之中,載浮載沉..

生命沒有出路.. 它只是一種現象,你活在你的內心世界,我們都被自己的所處環境的生滅現象所困住,產生迷惑 錯誤的思想 被自己的認知所拘限,這個自我認知的思想叫做自我意識,佛學名詞叫做知見.. 你被自己的知見所困,也就是你的業命,你的生命就這樣一世一世輪迴,你有如一隻井底之蛙.., 不知天地之寬廣.. ,被自己拘限無法超越.. 無法解脫..

 你從來不知道,你有個讓這一些生滅作依靠的自性... ,否則你怎麼知道這些生生滅滅呢?..

當你認為你是一隻獅子時,你定義你周遭的 一切.. ,你忙著捕捉外面的羚羊..,當你認為你是一隻羚羊.. ,你定義你周遭的 一切.. ,你忙著想逃離獅口,一輩子.. 忙著..追逐你的所愛,忙著..逃離你的憎惡,從來沒有停止.. 你不知道你所有的認知,只是你內心執著的一個影像,而這影像是虛妄不實的.. ,自己追自己的影像,追到累... 追到死.. ,你的所愛.. 你的憎惡,只是你創造出來的影像.. ,一輩子追逐著您製造的.. ,你越追..影像越多..你越累,你越老..越覺得不勝負荷..

不管你是羚羊或是獅子.. 本性都是一樣的,那一顆 “初心” 都是一樣的,..”羚羊聽音. .全然觀照”.. ,只是聽..聽到聲音.. 也聽到沒有聲音.. 也聽到自己的心音.. ,它聽到所有的因緣法.. ,但是....如如不動,但是獅子出現時.. ,觀照到獅子的聲音之時,心..立所了.. ,獅子有如是那個你執著的因緣,是那個能讓你心動的.. 【六塵緣影】.. 你的..心…【立所緣境】.. 【照性亡了】.. ,你一直在追逐你的【六塵緣影】.. ,你的生命..只是你追逐的一個影像而已.. ,一切現象.. 皆是因緣.. 皆有生滅 有生就有滅..

在你的內心之中, 你只有一個人。在你面對外在環境現象的當下,你的心分別外境人事物的,善惡得失並且產生了執著,你的心染著了這個生滅法,釋迦牟尼佛說:【眾生佛性具足,只因無明追逐,受生滅輪迴之苦】。面對外在的人事物 .. ,你的心定義了一個影像,你對那個影像的定義決定了你的命運…,也就是..你的心決定這一切.. ,一念當下.. 影像是你..你的真實反射.. ,你只在當下.. 不能執著.. 影像也不是你.. ...你追它..它又變成另外一個影像,你總是在追自己的影像.. 叫做妄想執著.. ..過去是夢..未來是幻.. ,當下也不能執著.. ,三心皆追不得.. ,因為影像是追不到的.. ,越追它..它越跑.. 叫做【無明追逐】..

“傷你最深的不是別人..是自己..”。身體外面的傷只是一時.. 過了就沒有了.. ,但是如果你的心接受瞭這個傷,定義了這個傷 並記住了這個傷. ,這個痛的影像就變成真.. ,變成你心中永遠的怨.. ..它偶而就會回來刺痛你... ,如果...你不放過你的念頭(影像) ,那麼..你的念頭也不會放過你,你只是在對抗你自己... ,當你體會了這個..你就會跟它和解.. ,當下..外面的一切...情纏、恩怨..也就會消融不見了..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應作如是觀】。

心對當下這一念 . .如影隨形.. 變幻無常,面對這個影像(影子) 怎麼辦? 讓他沒有影子.. ,你的心就失去作用,但是有影子時...你去追.. ,當你去除影子時..就變成妄,這是輪迴的開始 ,叫做妄想執著..終不可得..

一切境遇.. 緣起緣滅.. 了不可得,所以叫【諸法空相】。一切念想.. 六塵緣影,追了就是妄.. 所以叫做【諸法寂靜】。一切相了不可得.. 本空.. 一切法六塵緣影..本幻 .. ,你只能作【如是觀】.. ,如是觀.. 觀如是.. 叫觀照.. 所以照徹一切..卻無所照之處.. 若立所則生妄.. 照性亡矣 ,真妄同體.. 不染即是.. 所以離妄即真.. ,此真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本來具足.. 不假外求..

地藏經說:【心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畫,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你的心有如一張白紙.. ,它所呈現的一切色彩是剎那即逝,當你產生妄..想執著它的存在時,終究帶來痛苦 .. ,你試圖擦拭掉逝這個影像.. ,影像原本就是幻,就是你的妄想執著.. ,你越擦它..它越髒.. 這種擦拭也是痛苦的.. ,但是這些色彩如果有如天空的一道彩虹呢? 我們甚麼都不必做... ,只是享受它的燦爛與精彩.. ,它只是過眼雲煙.. ,雲霧過去.. 晴空萬里.. 陽光依舊燦爛..!

 後記:

【卿本無事.. ,奈何多情.. ,自憂自擾.. ,天地悠悠.. ,萬物滄桑. .法界真相.. ,因緣本空.. ,心本浩然】。..

 釋迦牟尼佛說:【眾生佛性具足.. ,皆可成佛,只因無明追逐 .. ,受生滅輪迴之苦】。..

 吾人欲破除煩惱.. 到達清淨涅槃的彼岸,應悟得法界真理.. ,自然大道..  然後應從內心下手.. ,師法之自然.. ,觀照自心..【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直了此心】。..

 .【直心】..

【虛空無意.. 究裡無言】, ..

【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 ..

【一念不住.. 止而能觀】, ..

【如實之意.. 直了此心】。..

 ~勝法~ 112.02.07  Revised from the last four articles